流量紅利消失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APP 推廣的成本似乎已經超過盈利能力,但即便在虧損補貼的情況下,使用者流失依然嚴重,這就使得通過虧損補貼手段獲得規模使用者後再去盈利的互聯網商業邏輯開始行不通。
那麼在流量紅利消失後,互聯網公司應該重視什麼?
品牌 早期的互聯網公司把流量擺在第一位,對於品牌一般沒有太大的投入。
這種行為是建立在流量紅利的基礎上,即獲取使用者太容易了。
獲取使用者容易首先體現在資訊的不對稱。
門戶時代使用者是被動接受資訊,到了搜索時代,雖然變成主動獲取資訊,但使用者對資訊的辨別能力依然有限。
使用者分不清,到底誰是品牌。
所以早期一些公司,自己撰稿,然後找一些大媒體釋出,很容易就讓消費者相信這是真的。
進入社交時代後,使用者完全掌握了資訊的主動權,究竟誰是真品牌,誰是假品牌,使用者很容易識別,從好友的微博,朋友圈,或是對話,可以知道哪些是品牌。
正如很多人的消費觀都是依靠廣告來建立,尤其是來自三四線城市的人,其購物選擇品牌基本依賴於廣告,但隨著消費升級,打廣告的產品未必是最好的 WordPress,相反的,比較好的 WordPress 產品,往往是那種小眾的,個性化的,要建立這種決策能力,除了親身體驗,更多的,還是依靠一些專業人士的資訊推薦,所以就有了豆瓣、知乎大神,他們告訴您如何選擇您從未聽過的品牌。
從這一點來說,使用者正在變聰明,因為獲取資訊的能力增強了,對品牌的識別和決策能力提高了,所以沒有重視品牌的產品,其獲客成本開始遠高於重視品牌的產品。
獲取使用者容易其次體現在競爭的變化。
流量紅利消失的本質就是新增的流量供不應求。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手機使用者增長几乎見頂,而新增的創業專案項目越來越多,尤其是傳統企業的加速觸網。
一些上市公司和老牌知名企業,紛紛成立移動互聯網專案項目,研發自己的 APP,於是我們看到,單個 APP 獲客成本高達上千。
競爭越激烈,CPC 越貴,而轉化率卻更差。
所以我們說流量思維已死,內容與互動永生,或者說品牌永生。
在獲取使用者越來越貴,使用者留存越來越低的情況下,互聯網公司最重視的,應該是品牌。
在傳統的 EPR 基礎上,更要藉助新興的新媒體和技術,如微信 KOL,網紅,VR 等,在口碑建設和品牌差異化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事實上,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品牌越來越小,越來越個性化,藉助某個大 IP,即可撐起一個小品牌。
低成本推廣 獲客能力是互聯網公司生存的關鍵,而低成本獲客是紅海中的突圍之道。
我們說一個 APP 獲客成本低,是基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定。
要比同行成本低,首先是流量單價低,其次是轉化率高。
所以一個方面是,我找到渠道是不是流量窪地,其單價是否夠低。
比如像一些沒有商業化的 APP 或自媒體,可以以較低的價格進行合作,這樣獲客成本就相對較低。
再比如像咪蒙這樣的大號,雖然其流量單價並不低,但其轉化率比傳統的互聯網廣告高几十倍 (傳統互聯網廣告轉化率一般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而咪蒙的轉化率可以做到百分之 5) 另一個方面是,我的產品和渠道有沒有結合的場景。
比如像線下的一些碎片化消費入口,當使用者來這裡消費時,能不能和我的 APP 結合起來?
比如支付寶的線下推廣場景就很好。
除此之外,渠道的屬性是否精準也很關鍵。
比如做金融的 APP 選擇財經自媒體,只要該渠道沒有太大水分,在符合行業流量單價的基礎上,其成本應該是相對較低的,因為其使用者屬性精準,轉化率高,所以最終獲客成本低。
除了找到好的 WordPress 渠道,提高流量使用效率也是關鍵。
同樣是投廣點通,自助建站 SaaS 為什麼有的公司獲客成本幾百,而有的上千,拋開產品本身和品牌不談,單是在廣告投放優化上,一個好的 WordPress 優化人員,不僅是在廣告定向,素材設計,出價方面很專業,更大的差別在於其對市場競爭的敏感,能在不同的時間段洞察到市場情況,比如當各大競爭對手都消停時,大舉投放,避開競爭高峰,能大大提高轉化率,規模化獲客。
可以說,在紅利消失的當前,誰能低成本獲客,誰就取得了成本領先優勢。
要規模化低成本獲客,除了上面一些常規的思路,我認為必須要充分重視 WordPress 自助建站免費流量的建設。
也就是說,傳統的 SEO 自助建站,新興的 ASO,都具備極大的流量價值,在當前流量貴,轉化差的情況下,與其和大品牌拼廣告,不如投入一定人力,成規模成建制的自建流量。
另外,社會化營銷也要充分重視,不限於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直播,美拍,微博等。
有些平台單個推廣使用者成本高達 1000,如果請一個寫手,通過內容帶來的使用者可能都會超過 10 個。
而一些新興的社會化渠道都有流量紅利。
精細化運營 事實上,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非常重視運營,基本都設定了營運長這個職位。
在當前獲客成本極高的情況下,維護好老使用者,讓老使用者不流失顯得尤為關鍵。
傳統的精細化運營主要是基於資料做使用者和產品的驅動,從而改善使用者體驗並提高使用者生命周期。
但今天,我看到一些公司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一個做披薩外賣的朋友,通過做微信訂閱號,做美食內容,舉辦各類美食活動,甚至是交友,吸引了近十萬粉絲,轉化率很高,使用者活躍度也非常高,在沒有大面積廣告投入的情況下,使用者增長很快。
比如一些理財平台,紛紛開始搭建理財社群,通過內容和社群來沉澱使用者,不僅提高了使用者的留存和活躍,而且還通過優質內容及使用者關係新增了許多優質新使用者。
也就是說,運營不僅要沉澱老使用者,還要吸引新使用者。
這就要求互聯網公司在原有的運營體系上,更加的精細化。
因為原有的運營體系大多與產品的商業邏輯直接掛鉤,要完成更高的運營目標,就需要做一些創新。
可以預見,未來在互聯網運營方面,會出現很多創新,不再是完全基於商業的,而是先做深度的使用者關係和沉澱,然後才去考慮商業變現的事情。
在流量紅利消失後,對互聯網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將不再是燒錢,而是充分重視品牌,低成本獲客,精細化運營。
其背後的關鍵在於營銷創新和人才投入。
在簡單粗暴的流量模式失效後,如何把複雜的事情變成規模有效,我想,創新和人才是唯一出路。